(本文中的大理指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范围,下图为大理州位置,此处的横断山区为广义范围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 (大理州境内降水量分布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;注:大理夏季也受东南季风的影响,但相对较弱) (大理境内主要盆地分布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;注:部分盆地还受到剥蚀作用的影响) (大理周边古驿道路线示意,参考自国家文物局《中国文物地图集》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 (南诏风情岛上的阿嵯[cuó]耶观音像,高17.56米;这种观音造型独特,兼具男性和女性观音的特征,仅见于大理地区,摄影师@魚羊走召) (南诏国建立后,将统治中心由巍山迁往洱海旁的太和城;下图为今巍山古城,建于明清时期,摄影师@熊发寿) (阳苴咩城,其中龙首关、龙尾关便是今日大理上关、下关的位置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 (公元751年和754年,唐朝曾先后两次征讨南诏,均以失败告终;下文引自白居易《蛮子朝》,描述的是公元751年的战役) (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,开凿于南诏、大理时期,内有17窟、139座造像,摄影师@杨继培;左滑图片为第7窟中形态独特的甘露观音,也称“剖腹观音”,摄影师@苏金泉) (崇圣寺三塔,较高的千寻塔始建于南诏时期,高69.13米;两小塔始建于大理国时期,高约42米,摄影师@李毅恒) (《张胜温画卷》,总长16.36米,描绘了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故事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下图局部为大理国王段智兴礼佛的场景,图片来源@Wikimedia Commons) (南诏时期便已使用的“二牛抬杠”耕作法,后多被更先进的耕作方式取代,仅少数地区仍有保留,摄影师@苏金泉) (大理现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,白族人口最多;下图为白族火把节,摄影师@杨继培;彝族火把节,摄影师@傅鼎) [1]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.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[M]. 云南人民出版社, 1998. [6]C.P.费茨杰拉德, 刘晓峰,等. 五华楼 : 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[M]. 民族出版社, 2006. |